图|下乡途中,陕西援藏干部米光明“偶遇”两匹赛马,立即下车上前“望闻问切”。记者 李旭佳 摄
大多数医生的“战场”在无影灯下的手术台,在与死神赛跑的抢救室,但老米的“战场”在没有信号的无人区,在滚石滑落的峡谷边……
一年来,49岁的老米都不知道自己磨破了几双鞋。
每天,他都会背着医药箱穿行在西藏阿里地区的阡陌小路,他视若珍宝的医药箱一直陪伴着他,那里面“躺”着听诊器、体温计和免费发放给牧民的药物。
图|老米指导牧民牲畜的科学养殖方法,宣讲人畜共患病防疫措施,即使嘴巴干裂起皮也没放在心上。记者 李旭佳摄
图|老米(右)席地而坐,给牧民科普牲畜疾病预防知识。记者 李旭佳摄
米光明是一名兽医师。之所以叫他老米,除了他在陕西第九批援藏干部中年龄较长,更因为他医术了得。
虽然老米每次出诊都有一个目的地,但是行程总是会被自己打乱——只要遇到牧民,他便席地而坐给他们科普牲畜疾病预防知识,匍匐身子为牲畜做检查、给牧民送医送药,这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大部分牧区没有信号,这样很容易耽误事儿。对于藏族同胞而言,牦牛和羊不仅是他们的收入来源,更是他们心中的‘孩子’,所以我累点不算什么。”老米告诉记者,每每深夜碰到农牧民家里牲畜突发疾病,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紧急出诊。在他看来这是医生的天职。
图|噶尔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控制中心高级兽医师次仁罗布亲昵地抱着小羊,他是老米的藏语“翻译官”。记者 李旭佳摄
图|抱着羊子,老米喜笑颜开。记者 李旭佳摄
图|老米给牧民指导如何给牲畜科学用药。记者 李旭佳摄
一年来,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阿里高寒牧区,老米一次次为牧民解决了牦牛、羊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从不把令人生畏的高寒缺氧放在心上,步行好几个小时都是常事,即使身体承受不了极大的负荷一次次“报警”,他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跑的路越来越多,老米的心也越来越热乎。每次出诊后回到狮泉河畔的家时,夜色已深浓。有时候太晚,老米就住在牧民家,喝一碗浓浓的酥油茶,他就很满足。老米笑称:“都快忘了自己是个陕西人。”
“目前大家对公共卫生还没清晰地认识,尤其对人畜共患病缺乏防范保护意识,这很容易导致牲畜疾病在人群中传播。”一聊起自己的工作,老米忍不住告诉记者,让他最担心的是牧区普遍不重视科学养殖和牛羊等动物的优良品种引进改良,也缺乏对牲畜疾病的预防。
为此,老米又成了雪域高原上穿着白大褂的“宣传员”,每走到一处,他都要指导牧民牲畜的科学养殖方法,宣讲人畜共患病防疫措施。
图|老米一次次为牧民解决了牦牛、羊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记者 李旭佳摄
图|老米(右)从不把令人生畏的高寒缺氧放在心上,他的“战场”在没有信号的无人区,在滚石滑落的峡谷边…… 记者 李旭佳摄
“其实我是被女儿‘骗’来的。”老米告诉记者,早在2年前,女儿米雯雯独自来到阿里地区财政局工作,从此他就多了一份担心。
2019年7月,老米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龙洲镇畜牧兽医工作站援派西藏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任技术员。等他真正来到阿里,方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他被女儿热爱财政热爱阿里的真情所感动,从此,父女俩一起奋斗在雪域高原。想家的时候,他们就在院落里种种花草。在微信朋友圈老米这样分享:“想家要干活,活多不想家。小院花已开,感觉好自在。”
图|老米指导牧民牲畜的科学养殖方法,宣讲人畜共患病防疫措施,即使嘴巴干裂起皮也没放在心上。记者 李旭佳摄
图|米光明为牦牛诊断,被“误伤”是常事儿。记者 李旭佳 摄
在老米看来,援藏,就是要忘却眼前艰辛前行的困难,谨记勇攀珠峰的精神。
“我试养的藏香猪前两天生了!虽然外观和内地黑猪没太大区别,但藏香猪生长周期长、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特别好。”8月12日,米光明兴奋地将这个喜讯告诉记者。
“现在阿里大部分餐桌上的猪肉是从几千公里外拉回来的冷冻肉,我养殖藏香猪的目的是希望阿里人民能够吃上鲜猪肉。”老米说,他希望自己能在援藏结束前在阿里市场上看到新鲜的藏香猪肉,准备在阿里地区草原站修建10间猪舍、2间鸡舍,还有2年援藏时间,他想全身心地为牧民同胞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图|每次下乡回来,老米都会把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记者 李旭佳摄
图|每天仍行走在阿里的雪山草地间,老米留给牧民的,经常是默默付出的背影。本报记者 李旭佳摄
仅仅一年时间,在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广袤土地上,老米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陕西援藏干部踏实的“印记”——他开展阿里地区畜牧业发展调查工作,研究出奶牛水肿病、巴氏杆菌病等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他开展基层兽医人员的科技培训工作,成功培训60余人;他学习温室种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他开展藏香猪及鸡的养殖调研工作……
老米每天仍行走在阿里的雪山草地间,留给牧民的,经常是默默付出的背影。